并购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并购的评价应用一览

并购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某证券公司并购部副总监王四海认为,从我国市场状况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的主流是借壳上市,真正从产业角度以行业并购为目的的并购重组案例较少,而出于市场化的产业并购就更少了。

王四海认为,从国外资本市场发展的经验看,华尔街并购就是一部市场化的并购史。发达国家通过大致通过五个阶段,即同行业横向并购、企业上下游纵向并购、企业多元化混合并购以及杠杆收购、战略性并购,完成了产业结构的整合和优化,每个阶段都有大致的并购动因和主题。而我们并购重组市场化不强,没有鲜明的主题,比较混乱,呈现“春秋战国时代”。

他分析,中国的并购重组市场化程度不高,有其深层次背景和原因。如:国企并购重组行政主导力量还很强,国有上市公司市值考核体系需要完善,地方保护比较严重,A股上市公司估值比较高以及并购重组的审批制等等,这些影响市场化的并购因素都需要在改革中不断调整、变革。

从政策层面看,市场预期政府需要出台更多配套政策。目前并购贷款政策与业界预期差距过大。王四海认为,可以由证监会主导推出过桥贷款政策,从券商试点开始,在风险控制和政策导向方面进行制度设计,这样既可以提高并购效率,又可以把握项目风险。

并购的评价应用一览

1.并购绩效、方式。关于并购绩效,从超常收益看,一般被收购方股东获得显著的正的超常收益;而收购方股东的收益则不确定,有正收益、微弱正收益及负收益三种结论。

从并购后公司的盈利能力看,一般认为是合并没有显著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并购双方实力是决定双方谈判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双方谈判地位直接决定目标企业的最终成交价格。

在并购支付方式上,国外主要采用现金,也有采用股权的;国内采用现金(目标企业方希望)支付方式较多,采用股权方式(主并方希望)的综合证券支付方式的较少。

2.并购成功标准、可能性和价值。并购成功标准因人而异,并购中股东、管理者与雇员的视角不同,各自利益不一定总是重合,要看能否实现“2+2> 5”、能否实现并购双方双赢或帕累托最优。对主并方,能实现其发展战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和有效市场份额的并购就是成功的;由于主并方的目标是多元化、分时期的和分层次的,只要当时符合自己的并购标准、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的并购就是成功并购,不能用单一目标进行简单评判。总体来说,并购的利大于弊。目前,并购的成功率已提高到50%左右,种种的并购陷阱并没有阻碍并购浪潮,并购方不因害怕并购陷阱而不敢并购。

并购要想成功,则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但天时大于地利、地利大于人和。天时即国家政策、经济形势、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产业发展趋势等;地利即地理人文环境、开放度、区域经济布局、当地政策、各种资源供应等;人和即双方管理层的共识和信任关系、双方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双方企业文化融合程度、双方人力资源的趋同性与互补性等。

企业并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尽管难以解释为什么以股价变动、盈利能力等指标衡量并购的失败率高达60%~80%(TetenbAum,1999),而并购活动仍然风起云涌的现实。但并购理论为并购实践起到理论总结和指导作用,并购动机方面的研究比较成熟完善。并购只是一种中性的工具,是一种交易行为,在不同时期与不同的主客观条件相结合,将产生不同结果。对并购的评价应将并购的目的与结果相比较而进行,只要结果达到主体当时的并购目的,就可认为具体并购行为是有效的。

并购不是目的,并购只是个方法和途径。你有个很有优势的产品或者服务,是核心竞争力,别人不具备,通过并购,在更短的时间内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且可以体验这个优势的产品或服务。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内容举报】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