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的A股化宿命?

2015年4月2日,我放弃了盯盘,看着港股盘子里烟花飞舞的情况已经持续了两个礼拜,作为一个耕耘港股美股超过4年的分析员,我当然明白现在的动能来自哪里,可我更想了解问题和风险所在。

刚刚坐下来打算好好思考一下,桌上的苹果手机已经在“叮叮咚咚”响个不停。由于受深港通及险资准投创业板的消息所影响,我在愚人节一天之内被拉进了四五个港股群,众多长期被看死的公司被哗啦一遍又拿出来。这一次连最丑的猪都被戴上了光环,所有人都似乎看着几倍的涨幅咽下了口水,许多屌丝异常的机构开始按捺不住,纷纷推荐起当年他们呲之以鼻的港股标的。

在最需要有人高声呐喊的时候,A股的分析员来了。他们的文章短小精悍,但开头都差不多——“我们是资本市场中唯一覆盖公司、而且持续在底部推荐、坚守至今、影响力最大的研究机构”,结尾也异常简单——“长期看涨300亿,第一目标价XX,第二目标价XX,买入就涨”。

对于这些文章,我不晓得A股在以前没水的日子里,这些分析员处境到底如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放弃了专业术语表达的能力和职业节操,自己给自己高举高打,搞得像传销似的。但有一点我想提醒的是,请把模型做好,把EPS算对。

作为港股市场的老兵,十分欢迎增量资金,我们布局这么多年不就等着你们来接盘么?但很多内地投资者还没有经历过香港资本市场的残酷洗礼,还有证监会异常严格的法规要求,哪怕上市公司和你们主动勾兑,也会承担比内地严格十倍的高规格处罚措施,这会让你们付出代价的。好吧,吐槽吐到这里,入正题。

还是记得2014年的沪港通第一天的记忆吗?

2014年的小高潮来自于美股中概科网股浪潮,大盘攀上23000点,印象异常深刻,我一边处理着金山的模型,把目标价提高至35港元(后来发现被雷军坑了,是14年死得最惨的一次,利润估错了几个亿),一边安排着到北京的公司拜访,随随便便都能有30-40个投资者跟着我们调研。

百度、奇虎、猎豹,我的足迹踩遍了美股中概公司的大堂。那个时候腾讯带领港股恒指一路飞涨,沪港通预期升温,几乎所有大票都有了不错的涨幅,最后超级乐观的9月来了,大家发现沪港通开通后第一天南下资金几乎没有,美股因为阿里上市而终结中概牛市,香港一下子成为了众人唾弃的边缘化市场。

在14年10月以后的日子,我充分地体会到什么叫做毫无头绪,A股每天创新高,而港股一天的交易量不足A股的十分之一,原来布局的几个沪港通标的都毫无起色,其中一个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智美(1661)和安捷利(1639)。

当时,A股分析员剑指智美体育第一股,没想到7港元目标价没到应声下跌,基本面还是那个基本面,可当我打电话给当年那个“全市场首家、唯一、底部喊买入”的A股分析员,他根本没有时间搭理他曾经力推的逻辑,大概的意思就是“那个是简单覆盖,我们主力力推的还是A股,港股那个我们不算太熟,关系不大”。

现在不同了,沪港通南下资金暴增,深港通来了,美国加息预期升温,最重要的是大家似乎看清楚了国家的意志所在——香港作为境外影响力巨大的资本市场,国家不可能放弃,而中国资本流向海外,香港就是第一出海口。虽然很多分析文章都在解释港股所面临的的格局变化,但我在这里就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将大家的预期说出来:

1.国内实体经济很不好,金融市场改善预期,是扭转经济结构的关键所在;

2.A股在政府的推动下走出阴霾,资本输出到港股有助于A股资本市场结构的优化;

3.金融资本输出是这个时代国家的基本路线,一路一带及亚投行,我们已经见识过国家横扫一切的魄力,香港资本市场只是其中一个,既然要输出,那就要夺取定价权。

好的,定价权,那到底我们和谁在争夺这个定价权?

港股上攻始于科网股,而科网股的异动始于金山和网龙两只小龙头。平心而论,金山网龙各自都在隐隐爆发,所布局的市场都是独一无二、前途无量的,但从盈利兑现的角度而言,其实时机还早,而且不能说概率就很大,只能说是比A股那些搞概念的强。A股资金南下,给予两家相对优质公司的溢价,大家都能理解,但是给予其他光有故事没有基础的公司也如此高、甚至更高的溢价,这就是需要我们关注了。

我们的买入一般来说有两种理由:EPS持续增长,给予成长性溢价;给予周期性公司以弹性预期,获取基本面反转收益。在港股这么多年,我见证过舜宇光学(2382)从1港元飙升至14港元的全过程,也见识过金山(3888)从4港元飞升至25港元的历史一刻,这些优质的公司通过把握行业机会获得了估值上的提升,但时间往往是两年到三年,甚至更长,往往只有在临界点降临的时候,香港资本市场才给予溢价。为什么?因为香港资本市场长期被海外资本所控制,因此在150亿港币市值以下的公司基本上老外没有覆盖,也不会覆盖。

因此在过去四年,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所做的一切工作用一句话而言——就是在街上找到好胚子,装扮一年卖给老外。想想嘛,如果你现在拿着钱去非洲投资,你考虑后的执行方式大概也会和老外差不多,毕竟公司不在你家地盘,你只能去找龙头或者按照更严格的投资标准去找标的。

现在解放军似乎要来了,但实际上主力没到,连私募都还没有来,只是散户来了。港股中牛鬼蛇神一飞冲天,可是这仅仅是接了我们培养到一半的盘子。很多耕耘港股几年的机构投资人都笑开了花,哪里来的一群傻A直接将盘里的菜兑现了,可笑到了一半心情又不好了,感觉自己遇到了千年一遇的历史机会,过早放手似乎又要被市场所淘汰,这个纠结啊,我想大家都有类似的感想。

可是当我们冷静下来仔细思考,这一场迟来的牛市到目前为止都只是我们这些老兵和新来的大妈自我预期的实现。为什么这么说?A股主力基金到来之前,炒起来的都是预期,所谓夺取的定价权只是从我们这些港股小买办手里夺取的剩余价值,这些预期可以给予真正有实力发展壮大的公司一定的市值溢价,但更多的劣质甚至平庸的公司,估值提升所带来的就只有流动性溢价,还有未来对于市值管理参与的预期。

因此,现在港股中小盘的热潮,无关夺取定价权,只是港股的地方武装在配合深港通及创业板做趋势而已。

港股A股化浪潮是趋势所在,但不能简单地看做是中小盘的报复性反弹。中小盘只是前菜而已,真正的老虎还没有出动呢!我们可以简单地将现在到6月份看做是深港通的预热效应,但国家意志已经显露清楚,接管香港资本市场已经是摆在桌面上的事儿了,因此当6月份A股主力——我指的是正规军,A股公募基金仍在筹备力量的时候,港股有可能将进入庄股时期。

中小盘的估值只需要短短一个月就可以拉升至A股80%的水平,而大盘股基本上没有A股资金涌入。逐利的A股资金流正好配合从A股逃顶而来的私募一起,到创业板和更多未被炒起微小型股票市场里寻宝。

熟悉港股的人都知道,50亿市值以下的市场可以是天堂,也可以是地狱,但我可以保证80%都是有故事的边角料公司。这些公司都在敞开怀抱地等着A股私募来做市值管理,6月到年底港股将进入到庄股时代,人人皆英雄或者人人皆草寇,机会多多就看门路了。

关于大行?千万不要以为外资大行和老外资本默不作声,你就可以当他们是死的。四年混港股的经验,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外资的力量,高盛、摩根斯坦利、JP摩根、美林还有野村,他们本身倒没什么,但他们背后的资本力量之雄厚,一次一次地教育了我,有时候会感叹市场的不公平,但他们的确掌握着定价权。香港的定价体系是全球体系的一部分,而全球的定价体系是由华尔街来决定的。

这么多年的沉淀,外资早就在全球布局了,对于中国,很多长线基金的态度是逐渐撤离。毕竟中国已经到了平稳增长调结构的时代,对于全球布局的长线资本,他们完全可以选择宏观经济增长更快的新兴国家做投资。长线资本少了,外资在香港的力量就会发生变化,但哪怕撤离,也需要对香港的资产进行有效处置,说白了就是要卖个好价钱才走。

而撤离香港和处置资产,就是一个和A股主力资本讨价还价的过程,期间对冲基金还会兴风作浪,恒生中大盘可能会因此成为A股和外国资本较量的主战场。

可以预见的是,今年6月-9月庄股时代以后,16年我们将有可能看到大幅波动的恒指。中小盘和创业板都炒完的时候,国内主力资金就有可能在政府的支持或者示意下在港股燃起定价权的战火(大家可以联想一下沪港通后的A股市场,所谓的第一推动力就是政府嘛),当你没动外资的蛋糕还行,一旦你参与了,这场定价权的战争就肯定是极其惨烈的。

在A股,证券交易市场相当地简单,只能做多,还有就是做做宏观对冲,基本上没有针对个股的立体式交易经验。而在美国和香港,个股做空、远期、涡轮、期指……有比内地丰富得多的交易工具可以供资本进行操作,这方面国外的对冲基金可是能手,而国家队也有资金支持,因此,明年的港股如果说谁会死得惨,那我觉得应该就是参与其中的民间私募小庄和散户了。

现在到6月,布局优质中小股票的好时机,6月到年底,抓紧个股机遇。

讨论归讨论,还是要看看估值,推推票,由于我的研究范围限于TMT,因此我将这些值得一看的票整理了一下,互联网和软件已经飞起来了(推了半年的金山和网龙为代表),接下来估计是要看看一些龙头优质的硬件科技股了(中芯国际、舜宇以及始终不涨的酷派都值得一看)。大家看看,自己评估吧!

转自雪球 作者 simon
世界之窗, 文章推荐, a股, 港股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内容举报】进行投诉反馈!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