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傻了!分析师的“持有”就是“卖出”啊

文/Guevara

宽客网,量化投资,宽客俱乐部

当分析师在报告中说应该“持有”某只股票时,如果你真的相信并买入,那你就图样图森破了。分析师可不会和你这样普通的小散户说实话,坑你那是没商量——他在乎的只有大客户。你走了,谁来做接盘侠呢?

下文原载于彭博,华尔街见闻略有删改。作者为专栏作家Matt Levine,曾做过投行家、兼并和收购律师以及拉丁文教师。

投行的主要业务是想方设法人们买卖各种证券,并从中盈利。而其运作方式,无非就是投行员工通过电话、飞机或彭博终端等各种方法告诉客户:“嘿,你应该买点这个”,同时告诉其他客户,“嗨,你应该把那个卖掉。”

他们(客户)真的应该乖乖听话吗?我不知道,这个问题很难笼统地回答。不过,似乎在大多数人看来,投行在推荐客户买入或卖出某种证券时,他们是真心这么认为的。但这种要求实在是太苛刻了。一家投行,它首先是一个中间商(如做市商)。为了赚钱,他需要一边说服一些人买入某证券,另一边让其他人愿意卖掉。

二者怎样才能同时做到呢?你越是真心实意地认为人们应该买入某只股票,你同时让其他人卖掉它就越不符合逻辑。于是,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同时让客户买卖一只你完全“无感”的股票。那么问题就来了,怎样才能“热情地”把你完全“无感”的股票推销出去呢?

在这一点上,花旗环球金融(CGMI)的分析师们就做得“很巧妙”:

比如, 在2011年7月的一次向客户宣布投资策略晚宴上,CGMI的分析师认为应该“做空”一只股票。但在晚宴前的发布的报告上,他却将该股票的评级从“做空”上调为“持有”。这样,他就把两个截然相反的策略“完美的”推销了出去。随后,该分析师还在接下来的六次策略晚宴上采取了相同的手段。他一边在晚宴上叫着“卖空”,一边在公开的报告上推荐客户“持有”。

以上记录来自美国金融业监管局(FINRA)。上周,花旗因为包括这样在内的“行为失当”被罚款1500万美元。

和投行里其他部门的人相比,分析师们更需要为自己的“诚实”担忧。他们必须通过书面保证,自己所说和所想是一致的。当一名投行家或销售员或经纪人推荐一个交易时,可能他们或多或少也被期望是真诚的,但经过市场现实的洗礼,他很可能做不到这一点。

但如果一个分析师推荐某只股票时,规则要求他必须诚实。既然他在报告中推荐“持有”,并信誓旦旦保证自己真的是这么想,这是否意味着他在晚餐上的观点是言不由衷呢?或者反过来?只有天知道。Finra并没有透露他们是怎么知道的。即便他们真的知道,那也不意味着分析师不诚实。因为除了撒谎,人们还可能犯错。

问题在于,没有人知道一名投研分析师的工作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应该怎么做。分析师最常规的工作,是定期发布他们所覆盖的公司的研报,告诉客户应该买入、卖出还是持有。这可能会占用一定的时间精力,但绝不会太多。剩下的时间,他们主要做这些:

CGMI的股票投研分析师们致力于与客户保持频繁的沟通,同时也努力与公司内部的销售和交易人员保持良好的关系。分析师将后两者视为内部客户。这些频繁的沟通主要通过邮件、电话、私人会面、会议、社交事件以及其他由CGMI举办或参与的各类活动。

一方面,所有购买花旗经纪服务的客户都可以读到分析师的报告。另一方面,有一些人通过频繁的邮件、电话、会议以及“策略晚宴”与花旗的投研分析师们保持这联系,但其他人却没有。这两类人的区别在于,分析师们更喜欢前一种。那些与分析师频繁接触的客户,他们的交易量也比别人大。为了取悦这些人,花旗为他们提供了五花八门的渠道接触分析师。花旗的做法非常明显:

客户和销售人员的意见是左右分析师奖金的重要因素。CGMI主要通过“平衡积分卡”为分析师打分,分析师最终得分的相对排名将决定其奖金。而大约有一半的分数都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客户的评价。

想象你是一个分析师。你和一个重要的公司客户去参加一个会议,该客户的评价将决定。她想知道你对X公司的看法,于是你给了她一份你上个月发布的报告,报告上推荐大家买入该公司。然后她告诉你:“是的,我一个月前就读过了。现在我希望听听你的想法是否有变化,你有没有什么新的消息。”难道你会回答她:“等我下个月的报告吧”?真的如此吗?这样可不聪明哦。既然你只能向她复述一边报告上的内容,那么公司何必要办这个会议呢?

这个奖金评价机制与2003年《全球投研分析师守则》的规则不符。它会鼓励投研分析师与客户建立不恰当的关系,比如在报告正式发布之前将非公开消息私下透露给客户。

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个很有名的例子。在互联网泡沫期间,一大批投研分析师都在疯狂地推荐他们自己心里也不相信的股票。我们知道这一点,不是因为我们能看清他们“内心深处”,而是因为看到了他们的邮件。他们在邮件里用“脏话”来称呼这些公司,但却在报告里给予“买入”评级。这样实在很糟糕,所以投行和监管者编制了《全球投研分析师守则》,他们希望借此来解决这一问题。

在他们看来,问题的根源在于分析师对客户过于殷勤,在评级时“太慷慨”。所以,他们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不仅要求分析师保证他们心口一致,而且还应该切断他们与投行业务的联系。所以,新规则禁止分析师“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与路演相关的一切投行业务”。分析师的钱只能来自于投资者,而不是证券发行方。

但是,该规则并没有禁止分析师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而且有什么理由禁止呢?为更优质的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各个行业都是如此。这就是分析师的工作,他们为投资者做研究,将自己的想法公开而诚实地和投资者客户们分享。呃,我的意思是,和一部分投资者分享,而不是所有的。你知道,绝不是那些阅读他们研报的人。但是,那些读研报的客户大概要花一个世纪,才明白他们只是无足轻重的小角色。所以,仅仅要求分析师对投资者客户忠诚并不解决实际问题。关键在于,哪些客户?
世界之窗, 金融头条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内容举报】进行投诉反馈!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