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跟踪系统的有效性分系

基于技术分析的趋势跟随(Trend Following)和形态识别是20世纪以来在权益及其衍生物市场中常用的交易方式。这类方式的交易频率一般不高,但是其有效性曾成就了许多传奇性的交易大师。于是人们认为:趋势跟随是有效的。然而,自1998年以来,许多投资者发现低频的趋势跟随系统的有效性开始下降了;自2007年以后,很多系统出现了长期的失效。于是,出于无奈,很多人转向了更高频次的波段交易,日内交易甚至高频交易。

这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诸多曾经成功一时的交易系统在1998年之后失效了呢?笔者认为:趋势跟随系统的有效性依赖于市场价格变化的正自相关性。1998年之前,市场收益的序列正相关性逐渐下降;自2007年之后,这种正相关性下降的趋势在套利对冲交易的推动下进一步加速。这一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使得很多低频的趋势跟随策略失效了。

序列正相关和市场持久性

那么,首先:什么是自相关性呢(auto-correlation)?什么又是正的序列正相关(positive serial-correlation)呢?其实很简单。相关性刻画的是两种时间序列间变化的相互关系。好比股票的贝塔(beta)值,其实就是其与市场组合的相关性的程度。相似的,自相关刻画的是一段时间序列与其自身滞后的序列间的相关性。所以说,如果自相关性为正,则一段时间内的变化很可能在未来继续发生;如果这个值足够大,我们则认为市场具有持久性(market persistence),此时市场趋势性比较强,趋势跟随也会很有效。相反的,当自相关为负时,市场的趋势难以持续,市场的价格变化呈现出无趋势的正负浮动。

结构性变化:趋势跟随失效了?

下面这幅图是标准普尔(S&P 500)股指期货从1951至2013的走势,而其下侧是用120天滚动窗口计算的日收益的自相关系数序列。(如果有人需要这部分的计算方法或代码,可以和我联系)。如图所示,蓝色部分说明自相关性为正,而红色说明自相关为负。

大家可以清楚的发现,在1998年以前,标准普尔具有极强的正相关性和趋势性。这是趋势跟随的极好时期,也是趋势跟随系统被世人熟知和追捧的开始。同时伴随这段时间的还有技术分析的崛起,人们通过各种指标来发现历史的重复性。然而,我想说的是:这段时间趋势跟随的成功并不能证明这种交易策略的科学性,而且其有效性至今仍在讨论中。理论上说,任何buy and hold或者动量型(momentum)的long-only策略都可以在这段时间产生巨额的收益。

自1998年之后,正相关性的存在期只占总时间的30%左右。到2007年之后,这一比例下降到了10%左右。在过去的四年,使用趋势追随的期货管理型基金(Managed Futures) 承受了巨大的收益波动甚至损失。不光是股指期货市场,趋势跟随系统在外汇和大宗商品市场也出现了近年来的失效。下图是EUR/USD的价格走势其一周期收益的滑动自相关走势图(moving serial correlation):

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欧元对美元的自相关在大多数时期处于负值,这意味着趋势跟随策略只能在较少的时期有效。而其它时期,这类策略将承受较大的回撤和收益波动性。

结论

很多在20世纪流行起来的权益市场(股市,股指期货)的中长线投资策略都是基于趋势跟随思想所构建的。这类策略后来被不断规模化,并且扩展到了其他衍生物,外汇和大宗商品市场。然而,这类策略的有效性是基于权益市场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的:这段历史时期呈现出了极高的收益间的正自相关性。这一市场特性在1998年之后随着个人人计算机流行,电子交易,系统化交易的普及逐渐消失,且对冲套利交易和高频交易的出现更加剧了这种变化。这是一种市场的结构性变化。

其实,趋势跟随系统并不具备预测市场的能力,而它的有效性亦依赖于市场价格的持久性(persistence)或序列间正相关性。我不是一个怀疑论者者,我也并不想否定趋势跟随策略的历史地位,我想说的是:趋势跟随策略的风险是存在的。要使用这一类策略,风险和分散管理是极为重要的。趋势跟随不是圣杯。过去不是,现在不是,未来也不会是。
交易技术, 交易策略, 理论基础, 跟随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下方“内容举报”进行投诉反馈!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